第156章 清朝重臣庆复:从辉煌仕途到悲惨结局

一、早年升迁

庆复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开始了他快速升迁的仕途之路。雍正五年(1727年),他承袭了父亲佟国维的一等公爵位,并随即被授予散秩大臣之职。这表明了皇帝对他家族背景的认可和个人能力的信任。不久之后,他又被提升为銮仪使,并且兼任武备院的事务,这意味着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雍正七年(1729年),庆复再获晋升,成为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他更是成为了正蓝旗汉军都统。这样的晋升速度,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足以证明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日益稳固。

雍正九年(1731年),庆复被列入议政大臣名单之中,这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清朝的核心决策圈。而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庆复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并且还署理刑部事务,随后又调任户部。这一系列的调动表明,他已经成为了皇帝处理政务不可或缺的人物。

雍正十二年(1734年),庆复再次获得重要职务,被任命为领侍卫内大臣。这一职务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涉及到宫廷内部的安全,还往往意味着拥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随着乾隆帝即位,庆复被委以重任,代替平郡王福彭成为定边大将军,前往北路打击准噶尔叛军。此次任命,显示了乾隆帝对庆复的信任与倚重。

乾隆元年(1736年),在庆复的指挥下,准噶尔部向清廷求和,使得战事暂时平息。庆复利用这一时机,向乾隆帝提出了一系列稳定边疆的建议,包括在沿边地区设立卡伦,并且安排专人管理,以确保边境的安全。他还组织了蒙古各部落的兵马,加强了西北方向的防御力量。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稳定,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

同年九月,乾隆帝召回庆复,并授予他署理吏部尚书的职务,同时让他兼管户部和刑部的事务。这表明了庆复在乾隆初年已经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乾隆二年(1737年),庆复开始转向地方治理,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在他的任期内,他积极履行职责,不仅弹劾了贪腐的江西巡抚俞兆岳,还根据江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将征收粮食的方式从麦子改为稻米,这一建议得到了乾隆帝的采纳,显示了他对地方治理的理解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二、总督云贵

庆复在两江总督任上不久即被调任云贵总督,这表明了他在处理地方政务方面的出色表现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认可。乾隆四年(1739年),庆复被加太子少保衔,这是对他能力和忠诚的进一步肯定。

在云贵总督任上,庆复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地投身于地方治理和发展之中。乾隆五年(1740年),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份关于云南水利治理的奏折。他指出,云南地区有许多河流,如南汁等六河,这些河流对于农业灌溉至关重要,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如山区河流水流不稳定、沙石堵塞河道等问题,导致河水无法持续有效地灌溉农田,甚至时常引发河堤决口的灾害。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庆复请求朝廷批准对这些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乾隆帝阅读奏折后,对庆复的主动作为表示赞赏,并给予了嘉奖。

除了关注水利建设,庆复还致力于解决云贵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云南、贵州、广东、四川四省交界地带,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如瑶族、苗族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土地纠纷频发,导致了许多案件积压,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庆复深入调研了这些地区的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建议以昭阳关作为云南和广西之间的分界线,以此明确两地的管辖范围。对于云南与四川之间的金沙江边界争议,他也提出了尽快解决的建议。清廷对此高度重视,指示军机大臣迅速商议并实施相应的措施。

此外,庆复还注意到经济领域的问题。他提议在省城增加十个铸钱的火炉,并在临安地区增设五个铸钱炉,以满足当地货币流通的需求,并拨付饷银用于支持铸造工作。同时,他还提出了开发姚州盐井的计划,以及鼓励南安州地区招募农民进行土地开垦的建议,旨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