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李来亨:明末清初的抗清英豪的传奇一生

三、矢志不渝

为了牵制清军,永历朝廷派遣使者联络夔东十三家兵马进攻重庆。在阁部文安之和太监潘应龙的组织下,李来亨等“十三家”于十二月初调动七千官兵和一百五十八艘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联合梁平、万县一带的谭文、谭诣、谭弘所部兵力,直接抵达重庆城下,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后续部队也分水陆两路陆续增援。然而,在重庆城下的战斗中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内讧——谭诣和谭弘刺杀了谭文,并随后向清朝投降。这场内部的离析严重削弱了抗清力量,使得原本旨在支援永历朝廷的计划彻底失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定国兵败撤出昆明后,永历朝廷曾就下一步行动进行了讨论。有人提议绕过清军主力,进入川东与李来亨为首的农民军汇合,但这一建议未被采纳。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帝被俘,次年被绞死;李定国也在边境地带病逝。随着永历朝廷的覆灭,清廷派遣使者向夔东地区的农民军宣布这一消息,并试图招降他们。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李来亨的态度异常坚定。他拒绝接受清廷的招降,继续坚守抗清的立场。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明王朝的忠诚,也彰显了他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李来亨和他的部下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在山区中进行游击战,努力保持抗清的力量。

尽管客观条件极其不利,李来亨依旧坚持组织部队,采取各种手段维持部队的战斗力。他们依靠山区的复杂地形进行防御,同时发展农业生产,以保证军需供给。李来亨还积极寻求与其他抗清势力的联合,试图形成更大的抵抗力量。然而,随着清军不断加强攻势,夔东地区的抗清力量逐渐陷入困境。

李来亨的矢志不渝精神在当时极为难得,即便在永历朝廷覆灭、盟友相继离去的绝望时刻,他也从未放弃抗争。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

四、重创官军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清廷决定对夔东抗清基地实行三省会剿,从四川、湖广、陕西各抽调三万名官军,齐头并进,向夔东抗清基地发起猛攻。此外,清廷还调遣了驻防西安的八旗兵由傅喀禅等统领南下四川,增强西线兵力;从京师派遣都统穆里玛、图海率领八旗禁旅南下湖广,增强东线兵力。

到了康熙二年正月,四川官军攻占了袁宗第部驻守的大昌县。袁宗第在战斗中跳崖逃生,随后与郝摇旗的部队合并。与此同时,原据守大宁的岐侯贺珍因病去世,其部众由其子贺道宁带领向清四川总督李国英投降。

随着西线形势的恶化,湖广清军也从东面步步紧逼,占领了兴山县境内的香溪口。到了七月,郝摇旗、刘体纯带领部下的精兵与李来亨的部队会合,决定首先对付湖广官军。李来亨利用湖广官军的骄傲自满和轻敌心理,事先派出数百名战士伪装成清兵和运粮农民,混入官军营寨。

二十三日,三部农民军发起全线攻击,潜伏在敌营的战士趁机发动突袭,导致湖广官军陷入混乱。在激烈的战斗中,湖广官军的提督董学礼、总兵于大海、穆生辉、高守贵、金万镒等将领纷纷落荒而逃,一直退到彝陵。这场战斗不仅重创了湖广官军,还极大地鼓舞了夔东地区的抗清士气。

李来亨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抗清事业的坚定信念,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反击,给清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次战斗不仅展示了农民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灵活性,还证明了即使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只要有恰当的策略和坚定的决心,也能取得胜利。